我的战疫日记|“以后老了,我会常常想起这一段辛苦又满足的经历”
在疫情防控一线,有一群人,他们身着红色马甲、白色防护服、蓝色隔离服,他们步履坚定,共同“逆行而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社区志愿者。
游兴海说,当他在朋友圈、在身边看到一张张满是勒痕的脸、一双双被消毒水侵蚀到发白开裂的手,一个个蜷缩在桌子上、地上、墙角休息的身影时,他内心被深深触动了。他决定加入他们。
游兴海是一家互联网传媒公司、餐饮公司的负责人,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他多次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向多地定向捐赠物资和爱心餐,并通过公司互联网平台,以图文、视频、海报等形式,积极宣传成都本土防疫正能量,发布辟谣图文、视频多达100余篇。
他曾获得2020年成都市委统战部“疫情防控先进个人”、四川天府新区“疫情防控先进个人”、四川天府新区华阳街道“疫情防控先进个人”等荣誉,公司党支部也被成都市委组织部通报表扬为“疫情防控先进集体”。以下是他的战疫日记——
▲游兴海
8月30日
第一天,终于知道什么是“一站到底”
以前参与防疫工作,都是在“大后方”,这次有了当志愿者的想法,我很快联系了公司党支部书记,请求参与到一线的防疫工作中去。
经过协调,我被安排到了华阳街道的一个核酸检测点位当扫码录入员。因为是第一次在一线当志愿者,心里特别紧张,毕竟病毒凶猛。怕“中招”,更怕不会使用扫码检测系统,给团队添麻烦。不曾想,第一天,志愿者工作就给我来了一个“下马威”。干了三个多小时,终于知道了什么是“一站到底”,不能上大小号,大雨让防护服内外冰火两重天,无法想象一线人员夏天是怎么过的。
▲第一天在核酸检测点
最让我感触的是,扫码时市民的一声谢谢,内心都会觉得有点滴的温暖和肯定,当时我就下定决心,以后再去做核酸检测,我也要给每个一线工作人员真诚地说一声:“谢谢”。
第一天在我的感慨中结束:腰不行了。
8月31日
“相当简单”变成“真不容易”
有了第一天的打底,让我对志愿者工作有了初步的认知,从之前认为的“相当简单”变成了“真不容易”。
今天的志愿工作“丰富多彩”,一上岗就来了棘手的任务,小区被临时管控,需要在小区内设置“铁马”,我换上红马甲就立马参与了进来。因为长得高大,我被安排从货车上搬运“铁马”,上面的铁钩把我双手割伤,到现在都还没好。搬运完后,回到小区临时防控指挥部,就看到一位“大白”趴在桌子上睡着了。她一定是累坏了吧。
▲一位“大白”趴在桌上睡着了
刚刚休息了一会儿,核酸检测就开始了,大家马上开始“换装备”,投入到扫码录入的工作中去。不知不觉,我又站着扫了三个小时的码,当天气温上升,穿着密不透风的隔离服,扫到后来十分疲惫,不断拿手锤自己腰,终于“战友”来接我的班了。
▲日常盒饭
我慢慢体会到了基层社区工作人员的不易。平时嫌弃的盒饭,在此刻,也让我的味蕾觉得无比香甜。
9月1日
最“硬”一仗,在近6000人的小区“奋战”
今天,成都进行全员核酸检测,也是我“参战”以来最“硬”的一仗。
原本做完两天已经超出了我的计划,8月31日晚,我将参与一线防控的信息发在了群里,大家纷纷鼓励和点赞,舒悟看到群里消息后第一时间联系我,也申请到一线。就这样,我、舒悟、李强三人9月1日一早就来到了华阳某风险区。说老实话,当我到了小区,我才后知后觉地知道这是中高风险区。心里也不是没有动摇过,但最后还是选择留下。
调整好工作状态后,当天我拍下的第一张照片就是下面这张,社区工作人员陈相汐和永兴卫生院的杜院长,接下来几天,我见证了她俩的忙碌。
▲社区工作人员陈相汐(中)和永兴卫生院杜院长(右)
感触最深的,是医务人员和社区工作人员吃饭的时间从来没准点过,比正常饭点延后一两个小时是常有之事。吃一顿安生饭也是奢望,因为吃一口饭要接一个电话,答一句询问,然后又被叫走。
我所在的小区有居民近6000人,核酸检测压力、封控期间管理压力可想而知。舒悟和李强因为没有经验,所以被安排到了物资转运组,为封控小区居民转运物资。我比他们多了2天经验,被放到扫码录入组。他们从早上十点一直“战斗”到下午四点,最后因为学校开视频会议不得不离开。后来,他俩给我发了一条信息,对他俩来说,这是一次特殊又有意义的经历吧。
▲志愿者为大家转运物资
下午,我听其他志愿者说,外围志愿者要充当运输员,把外卖的物资转运到小区大门口,用购物车一车车地送。居民点的外卖和物品五花八门,一把钥匙、一个显示器、一杯奶茶,更多的是生活物资。
▲志愿者为大家转运物资
今天,感受到了并肩抗疫的战友情。志愿者、工作人员都用自己的双手,为封控小区居民保障了生命线。而我更多的体会是:如果没有在一线是真的无法体会社区工作的难。
9月2日
新鲜感消失殆尽每天早上七点开始“很恼火”
今天是当志愿者的第四天。志愿者的老前辈舒勤头天晚上就在群里通知第二天的安排,每天早上七点就要开始,还是很“恼火”。
前几天的新鲜感已消失殆尽,穿着密不透风的隔离服,连续几个小时的扫码,鼻孔和嘴巴呼出的热气被面罩挡回来,在面罩里面形成一片水雾。当时下着大雨,雨水落在面罩上形成水滴附着在面罩外头,别说手机了,是男是女都看不清楚。
▲核酸检测点
累的时候,有时心里也会想:要不明天不干了吧,躺在酒店耍手机、看电影比这“香”多了。
陆陆续续也有些朋友知道我在封控区做志愿者,纷纷问我是咋想的,跑到这么危险的地方,而且一干就是几天。
阴差阳错地跑到中高风险区来当扫码志愿者,做了2天后,社区的陈副书记和舒勤都说:“游总,你扫码很熟,有经验了,再换人可能没那么高效。你走后,新的志愿者进来,也要防止交叉感染的风险。”
“再说,你现在回去,也要居家隔离,不如就跟我们一起‘战斗’吧。”
这里面有开玩笑的成分,但是做到后来就会觉得,原来付出也是会让人快乐的。
9月3日
赞!快递小哥主动回到封控区睡帐篷
今天早上波澜不惊,重复昨天的内容——扫码采集信息。我的成果是采集了890人的核酸码信息,而我们临时小组配合,一共采集了近2000人。后来我才知道,我们中庭扫码小组两个人,负责六个楼栋的扫码工作,是所有小组里任务最为艰巨的一组。
今天有个快递小哥让我很感动,他义无反顾主动从封控区外回到封控区内,加入物资运送的队伍。我以为他是业主,但了解后才知道他不是,所以他晚上没地方住咋办?居民们纷纷说要不住我家吧,最后考虑到防疫规定,舒勤借给他一顶帐篷当作临时的住所。
▲快递小哥的临时住所
赞!大赞!这一次抗疫志愿者体验,我收获了太多。我想,以后老了,这一段如此辛苦又满足的经历,会常常被我想起吧。
9月4日
好搭档的爱心和乐观深深地感染了我
今天很热,昨晚没有休息好,这几天一直有同事通过电话和微信联系我公司的事情。一边想着公司的事情,一边祈祷着今天检测顺利。还好有个好搭档,小区志愿者凌老师,亲和力强、语言表达能力也强,跟居民沟通时都是轻声细语带着微笑,我们这一组合让扫码效率事半功倍。
中途遇到一个阿姨咄咄逼人地向凌老师吐槽,言辞激烈,语气愤懑。我担心她承受不住,安慰她,她却云淡风轻地说,“没事的,我没问题”。
后面一位居民看到后,也在安慰她,“我们都支持你,做核酸检测,是为了保证每个人和社会的健康安全”。
凌老师的爱心和乐观深深地感染了我,她上午跟我配合扫码工作维持秩序,下午就变身成为楼栋志愿者,为小区居民一层一层地运送物资。
其实像凌老师这样的志愿者在小区还有很多,他们热心友善,主动积极,为小区疫情防控起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有稍微年长的一点志愿者说:“群里有很多朝气蓬勃、有担当的年轻人,看到他们,就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是啊,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成都一定行!
9月5日
“我坚信距离恢复正常生活的日子不远了”
今天,是我当志愿者的最后一天。身体和心理的疲惫前所未有,我无法想象街道、社区、物业等工作人员有多么辛苦。
他们是以怎样的毅力和坚守坚持到现在。他们苦,他们累,他们无法和家人团聚……
经过几天的社区志愿者生活,我也注意到,很多社区志愿者的脸上,依稀可以看出两个字:疲惫。
从清晨到日暮,又从日暮到夜深,这六天我的工作日常,也是众多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医务工作者的缩影。对于志愿者来说,身体上的劳累都是次要的,咬咬牙撑一撑就过去了,但来自心理上的压力,却时常压得他们喘不过气。
▲部分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医务工作者
但是无论有再多的无奈和情绪,疫情来临时,他们依旧变成“大白”、肩披红马甲冲在第一线,这是责任,也是担当。
而居民们,也多了包容和理解,做核酸主动排队、提前准备好健康码……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减少社区志愿者的工作量。
我坚信,在全体市民齐心协力、全力配合下,距离成都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日子不远了。
红星新闻记者张肇婷整理
图据受访者
编辑成序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