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月1940年代西南写生专题展15日开放:他在成都完成“画道革新”

时间 • 2025-07-16 01:49:42
美术馆
作品
创作
写生
成都

今(8)日下午,由成都市美术馆和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联合主办的《画道革新——关山月1940年代西南写生专题展》在成都市美术馆开启预展,展览将从12月15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展期将持续至明年4月。

展览主题“画道革新”,出自1944年郭沫若在重庆参观关山月的西行写生展之后,为其作品《塞外驼铃》所题“画道革新当破雅,民间形式贵求真”的诗句。

展厅内的精心陈设

关山月(1912~2000),原名关泽霈,广东阳江人。他是20世纪著名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也是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人民大会堂里那幅著名的巨幅山水国画《江山如此多娇》,就是他与另一位国画大家傅抱石合力创作的。

《江山如此多娇》

1938年,26岁的关山月避战火于澳门,后决意践行“行万里路”计划,辗转粤、桂、黔、云、于1942年抵达川、渝,至战后返粤。

成都与关山月缘分深厚,在他的画道漫旅中,关山月曾在成都的督院街住过几年,广交各界友人,与老舍、徐悲鸿、郭沫若、张大千等人均交往颇深。他们在此生活、工作、创作和成长,形成了独特浓郁的文化氛围。

1942年,关山月在成都提督街寓所内创作

入蜀期间的关山月以成都为据点,不仅写生创作了大量表现成都风土人情的作品,还勤恳奔走于中国的西部,前往敦煌等地“取经”,写生民族生活。

关山月《都江堰》

成都在战时较稳定的生活条件也使他从容创作,其西行的诸多大尺幅作品都是在成都寓所成型,最终完成了郭沫若所谓的“画道革新”,深刻影响了新中国以来国画写生的观念。这段经历也锻造了一个艺术家开阔的胸襟与敏锐的感知,关山月从一位富有理想的艺术青年逐渐蜕变为有国家影响力的时代大家。

关山月《从城市撤退》长卷(局部)

本次展览展出了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馆藏的70余件关山月国画真迹,其中包括他描绘桂林山水的28米壮丽长卷《漓江百里图》、体现战时艰苦生活的《今日教授之生活》以及以都江堰、武侯祠等为题材的多件表现成都历史、人文景观的作品。

关山月《漓江百里图》长卷(局部)

另外,关山月与赵望云合作的《松崖山市图》曾受到郭沫若高度赞誉,原作虽已佚失,但依托AI技术,届时观众将可在展厅体验“自己创作”的乐趣,通过在屏幕上选择纸张、尺幅、构图和关键词,可以即时生成一幅作品。

关山月《武侯祠》

据成都市美术馆副馆长肖飞舸介绍,本次展览是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2023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季”项目,也是成都市美术馆推行馆际互动、深化本土美术史研究展示的重要举措。“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让更多成都观众了解到这位岭南国画名家的风采,和他与成都的深厚缘分。”

红星新闻记者乔雪阳编辑曾琦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