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人来村里租房享清闲!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成都这些村正在蝶变
近日闭幕的中共四川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围绕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进行研究,作出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决定》(简称《决定)》。
全会指出,要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提升中心镇辐射带动能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如今,在成都的乡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也带来了环境与生活的巨大变化。
▲梁景村
龙泉山上的“桃源村”
城里人来养老建工作室
本地人回村开起民宿做旅游
桃源村位于四川天府新区,地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范围,毗邻锦绣东山乡村示范走廊,地势起伏大,森林覆盖率达到70%。11月中下旬,在桃源村里行走,四通八达的水泥路两旁,随处可见盛开的枇杷花,花朵虽不似诸多景观花卉那样艳丽,却让这片土地即使在冬天也充满生机与活力。
桃源村位于半山腰,远处是高楼大厦,近处是云雾缭绕,在漫山的枇杷树中间,零零散散地点缀着一些民房,其中有一家红瓦白墙,门口还用围墙圈起了一个小院,这就是张先生夫妇二人居住的地方。“房子是租的,租了10年,我们老两口在城里上了几十年的班,一直在公寓里居住,时间久了也会感觉到压抑,所以如今退休了就想找个安静的地方养老。”张先生告诉记者。
紧挨着张先生住处,是一个开满了花朵的小院,这是一名美术老师租的农户住房改建的工作室。“每逢周末她都会带着一群孩子到小院里来上课,教孩子们做一些手工。”张先生说。
习惯了城市生活的便捷,突然来到农村会不会感觉交通不便?张先生表示,从租住房到市里的家,开车也就半个多小时,路途也不会颠簸,所以感觉不远不近刚刚好。
除了像张先生这样外来人定居,桃源村也开始吸引更多本地人返乡创业。今年年初,一对“80后”夫妻回到村里,将自家闲置的农村住房进行翻新改装做成民宿,如今已经有三间房屋装修完毕开始接收客人。“周末一般都会订满,平日里相对较少,但也有人愿意过来住一晚,跟这些客人的聊天过程中了解到,他们所图的,也不过是花更少的精力就能亲近大自然。”民宿老板娘告诉记者。“桃源村,真有种世外桃源的感觉。”一位民宿的客人一边喝茶一边感叹道。
▲桃源村80后夫妻回村开的民宿
民宿与外来租客带来的收入增加,加上当地本就出名的枇杷,让当地的村民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接下来,为了迎接更进一步的发展,桃源村还将增建6个公共厕所、增设300个车位、50个充电桩,此外还将成立村级劳务公司,预计带动就业150人,增收500万元。
飘香四溢的“酒村”
靠着“土”产业
收入持续增加
距离崇州市城区仅5公里的梁景村,在一片广袤的农田中央,随处可见的中式庭院鳞次栉比,刚到村口,就能闻到一股酒厂独有的酒糟香,在一面围墙上,“天府酒村”四个大字透露着这里丰富的酒文化。村党委书记张建军告诉记者,梁景村有132口百年老窖池,酿酒历史悠久,其中“崇阳大曲酿造技艺”还入选了省级非遗目录。
据了解,梁景村拥有传统白酒酿造企业11家,酒是当地的产业支柱。“以前家家户户都酿酒,现在这些人都去工厂里上班,收入比以前稳定多了。”张建军说。酒作为当地的“土特产”,村民在本地就能上班就业,也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从2021年的30800元上涨至2022年的35500元,增幅达15%。而仅2022年一年,当地酒产量就达到了4100吨,年产值达1.6亿元。
▲梁景村酒厂
目前,为了进一步提升梁景村村民的居住环境,该村新增了一座日处理能力300吨的一体化污水处理站,使得集中居住区污水收集处理率达100%。此外,为使得村民用水便捷,该村还完成了30公里自来水主管网铺设。就业之外,村里的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得到了大幅改善。
梁景村外,位于青白江区姚渡镇的凉水村也靠着村里的“土”产业,带动了村民增收。每年三四月份,凉水村便成了一片花的海洋,4000余亩的桃、李等果树争相开放,与农田里的油菜花交相辉映,在村间行走,似置身在画中。村里也借此搞起了乡村旅游,每到花开的时候,都有很多游客慕名而来,而这也给当地村民带来了不菲的收入。据了解,为了服务游客,50余户居民将自家住房改造成农家乐,为游客提供歇脚和饮食的场所。
家乡的发展也吸引了不少在外务工的村民回乡创业,据村干部介绍,截至目前,凉水村全村约有50户居民选择回乡创业,还有5名外来人扎根凉水村,成为了“新凉水人”,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也达到了4.6万元。
▲梁景村旁边的农田
下一步有何打算?
成都多举措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在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上,成都下一步有何打算?成都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成都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为新时代新农村建设的牵引性工程,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统筹做好乡村建设顶层设计、路径安排和资源整合,和美乡村建设开局成效良好。接下来,将全面补短板、强弱项、提能级,以小切口为突破,通过分类开展各项专项主题活动,推动形成重点村全面补短—一般村整体提升—先行村引领示范的连片发展图景。一体推进镇村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此外,成都还将推动设立1.5亿元的市级财政乡村建设激励专项资金,加快出台金融支持乡村建设措施,指导区(市)县分类抓好先行村、重点村建设,把先行村建成“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精品展示区”。做精做实“土特产”文章,壮大“天府源”市级公用品牌,培育农产品加工产能,开展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建设工程,高质量实施大地景观再造,打造都市田园、林盘景区、郊野公园,建设田园林盘农耕消费区。提速农村基础设施改造,加快农村基础设施信息化升级,丰富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供给,健全乡村人才振兴促进机制,创设各类人才专项,制定吸引人才返乡入乡支持政策,盘活乡村闲置资产资源,逐步实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全面达到20万元以上。
红星新闻记者闫晓峰
编辑陈怡西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