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草局:到2025年,草原退化趋势要根本遏制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修复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今天(4月14日)上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召开2021年第二季度例行发布会,会上对《意见》进行了详细解读。
“长期以来,由于对草原重利用、轻保护,重索取、轻投入,90%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对于我国草原保护的短板,国家林草局草原司司长唐芳林分析认为,一是草原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受长期不合理开发利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双重影响,草原生态系统退化问题仍十分突出。我国草原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环境十分严酷,草原生态系统一旦遭受破坏,恢复十分困难。
二是草原保护与开发利用矛盾依然突出。一些地方乱开滥垦草原、非法采挖草原野生植物等行为时有发生,草原超载过牧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
三是草原工作底子薄、基础差。草原资源详细情况不清、权属不明问题突出。草原科研力量薄弱,科技支撑能力不强。
四是草原保护修复投入严重不足。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建设标准低,退化草原综合治理等一些十分迫切的建设内容尚缺乏资金支持,治理退化草原急需的乡土草种繁育缺少必要投入。“总体来看,我国草原保护修复工作正处在爬坡过坎、不进则退的关键阶段,草原工作亟待加强。”唐芳林说。
为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唐芳林表示,十八大以来,各地不断强化草原保护修复工作,初步遏制了草原总体退化趋势。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6.1%,比2011年增加了约5个百分点。
为进一步加强对草原保护修复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草原保护修复要坚持4条工作原则:坚持尊重自然,保护优先;坚持系统治理,分区施策;坚持科学利用,绿色发展;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
唐芳林强调,《意见》实施的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草原保护修复制度体系基本建立,草畜矛盾明显缓解,草原退化趋势得到根本遏制,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57%左右,草原生态状况持续改善。
同时,到2035年,草原保护修复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实现草畜平衡,退化草原得到有效治理和修复,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60%左右,草原生态功能和生产功能显著提升,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的作用彰显。
另到本世纪中叶,退化草原得到全面治理和修复,草原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
此外,《意见》还提出了多条工作措施。唐芳林介绍,《意见》要求建立草原调查体系,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基础上,适时组织开展草原资源专项调查。同时,落实基本草原保护制度,加大草原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乱开滥垦草原等行为。此外,还将实施重大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加快退化草原植被和土壤恢复,提升草原生态功能和生产功能。
红星新闻记者杨雨奇吴阳北京报道
编辑柴畅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