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词典|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
近年来,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状况很不平衡,脏乱差问题在一些地区还比较突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和农民群众期盼还有较大差距。为此,2018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主攻方向
农村垃圾、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
行动目标
到2020年,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
东部地区、中西部城市近郊区等有基础、有条件的地区: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全覆盖,基本完成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厕所粪污基本得到处理或资源化利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明显提高,村容村貌显著提升,管护长效机制初步建立。
中西部有较好基础、基本具备条件的地区:人居环境质量较大提升,力争实现90%左右的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治理,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左右,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得到管控,村内道路通行条件明显改善。
地处偏远、经济欠发达等地区:在优先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件基础上,实现人居环境干净整洁的基本要求。
重点任务
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
开展厕所粪污治理;
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提升村容村貌;
加强村庄规划管理;
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
两会声音
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这种情况在不少农村还存在着。我们要学习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经验,推动三大革命,实现一个提升。
三大革命:厕所(中央财政70亿元支持)、农村垃圾、污水。
一个提升:农村村容村貌。具体来说就是“三清一改”,清理陈年垃圾、清理村内沟塘、清理畜禽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引导人们改变不卫生的习惯。
在工作中强调八个字:真抓实干、久久为功。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余国东委员:
从源头抓治理,应在农村地区加快建设和普及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设施,完善城市生活垃圾转运处理设施,通过门前三包、垃圾分类积分制等,调动城乡居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积极性。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丹棱县丹棱镇龙鹄村党支部书记罗朝运:
村民每人每月缴纳1元钱,建立了村保洁资金库,然后由村民共同选出保洁承包人,负责村里垃圾收集和转运,效果立竿见影。
全国人大代表、黔东南州从江县斗里镇马安村村民韦祖英:
大多数村寨没有专职的保洁员,村级垃圾运转设施缺乏维护经费。国家应出台优惠政策,解决村级保洁经费,确保农村垃圾得到全面、长期的有效治理。
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定远县吴圩镇西孔村党总支“第一书记”王萌萌:
农村环境千差万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应该从实际出发,还要同当地的文化和风土人情相协调,针对不同县市区、不同村庄提出不同的整治任务和整治标准,防止做表面文章。
“政府一头热,村民冷眼看。”是此前很多地方改善人居环境时遭遇的尴尬。在众多目光的关注下,未来农村人居环境能有何改善,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