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格局变迁-中西部承载力增强,传统优势园区被赶超
作者:夏旭田,缴翼飞
7月8日,赛迪顾问与新浪医药在京联合发布的《2021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百强榜》(下称报告)显示,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格局正由“三足鼎立”向“七群三带”过渡。
报告指出,国内生物医药产业传统优势园区主要集聚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而随着传统优势园区空间承载能力下降、生产生活成本上升等问题日益凸显,企业外溢倾向明显。
与此同时,传统优势园区周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起步较晚的新生代园区,具备极强的空间承载能力,且生产生活成本较低,在承接产业转移层面具备诸多优势。
报告显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正由东向西转移,空间跨度上逐渐形成前沿释能城市带、转移承接城市带和特色崛起城市带三大城市带,原来的“三足鼎立”格局正逐步演变为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关中平原城市群七个引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城市群。
报告构建了8大维度16项指标,评选出2021年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综合实力排在前100名的国家级园区。
报告指出,2021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百强园区区域分布不均衡现象仍然突出,东部地区占56席,中部地区占18席,西部地区占17席,东北地区占9席。
但与2020年相比,各区域园区数量分布不均情况明显有所缓解。其中,东部地区百强园区数量较2020年减少4席,占比由60%下降到56%;中部地区百强园区数量较2020年增加1席,占比由17%提升到18%;西部地区百强园区数量较2020年增加2席,占比由15%提升到17%;东北地区百强园区数量较2020年增加1席,占比由8%提升到9%。
报告指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格局正由“三足鼎立”向“七群三带”过渡。国内生物医药产业传统优势园区主要集聚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呈“三足鼎立”态势。
而如今,生物医药产业由东向西转移,空间跨度上逐渐形成前沿释能城市带、转移承接城市带和特色崛起城市带三大城市带,原来的“三足鼎立”格局正逐步演变为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关中平原城市群七个引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城市群。
这种产业发展格局的转变体现在多个维度上。
2020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共批准国产1类新药18个,其中有15个国产1类新药诞生在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10个园区。2020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共批准国产创新医疗器械23个,共有18个国产创新医疗器械诞生在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12个园区。
与2019年相比,2020年上市1类国产新药和国产创新医疗器械涉及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均更多。
报告指出,传统优势园区城市生物医药产业贡献度普遍较高,新生代园区城市生物医药产业贡献度上升趋势明显,正逐步赶超传统优势园区。
报告认为,一方面,这说明地方政府对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且生物医药产业已经成为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说明区域间关于优质产业资源要素的竞争愈发激烈。
百强园区平均空间面积为156平方公里,平均企业数量为301家,传统优势园区与新生代园区空间承载能力存在明显差距。
报告指出,一方面,中关村科技园区、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苏州工业园等引领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传统优势园区,普遍面临现有空间承载能力不足的问题。
另一方面,许多新生代园区,规划面积较大,但受限于定位不准确、区位配套不完善、行业认知度低、品牌影响力弱、政策制定能力弱等原因,无法有效吸引企业,存在大量闲置空间。
报告统计,各生物医药园区到机场的平均距离为39.8公里,到火车站的平均距离为25.1公里。而新生代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由于规划时间比较晚,对区位交通的考虑更为周全,交通更为便捷。
从园区分布区域来看,在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社会关注度TOP10中,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排名第一,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园区也纷纷入围,展现出中西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崛起的蓬勃力量。
(编辑:李博责编:金珊,实习生张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