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故事丨贫困村三个“变身”联创产业

时间 • 2025-07-26 20:37:41
基地
发展
产业
合作社

“目前,基地种鸽存栏2.2万对,已出栏乳鸽5.82万羽、种鸽8380对,收入185万元,给贫困户分红45.4万元。”2020年6月8日,正在贵港市港南区新塘镇联创种养专业合作社白鸽养殖基地忙活的基地负责人梁敬旺高兴地说。在基地里,工人正在装笼、搬运、装车,上门收购的老板正忙着清点数目。

港南区新塘镇有白鸽养殖的传统,但由于养殖点分散,技术较落后,养殖成本高,导致白鸽产业规模不大、效益不高。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80后”梁敬旺当选为港南区新塘镇湖表村党支部书记,年轻又有种养经验的他,非常看好白鸽产业的前景。“近年食用乳鸽开始兴起,营养丰富,广东一些大城市已经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这个行业前景非常好。”梁敬旺说干就干,牵头整合新塘镇各个村成立了联创种养专业合作社,建立白鸽养殖基地。

01

变“单打独斗”为“联合发展”

2018年6月,由新塘镇湖表村牵头与周边的三岸村、东和村、蒙大村、龙兰村、陈村、新和村、大郑村共8个村达成联合发展共识,打破单个行政村的界限,将村发展资金拧成一股绳,合力发展白鸽扶贫产业。当年7月,这8个村在湖表村联合成立了贵港市港南区新塘镇联创种养专业合作社,发展以养殖白鸽为主、套种茶树菇、蔬菜为辅的种养产业基地,理事长由湖表村村支书梁敬旺担任,各村按照投入比例分红,8个村成为联创种养专业合作社“创始人”。合作社采用“党建引领、市场运作、成员参与、共建共享、风险共担”的模式。

同时,在8个村的村干部中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合作社管理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合作社实行每周一村值班制,每个月召开一次社管会会议,对生产经营情况进行总结、财务进行公开,让每个村实时了解生产经营和财务情况,接受社监会监督,确保合作社在各村的参与下有方向、有目的运营,最大限度发挥合作社发展扶贫产业的作用。2018年该基地建成投产后,收益13.5万元,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达效。

02

变“输血”为“造血”

团结力量大。“联创抱团”发展产业模式的成功,联创基地不断壮大,目前已有19个村加入基地发展,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平均每户贫困户拥有10对左右的种鸽,年出栏乳鸽150羽以上。创联基地引进了自动化投料设备,定时定量为白鸽投喂饲料,科学喂养的同时也节约了人力成本。同时聘请1名有20多年养鸽经验的技术人员,3名有养殖经验的贫困户为饲养员。基地按投资额产出的纯收益提取60%与贫困户分红,20%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20%用于扶贫产业基地管理人员劳务费等其他支出。联创基地成功地将发展壮大扶贫产业促进贫困户增收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结合起来,变“输血”为“造血”,使得贫困户“有业可从、有企可带、有股可入、有利可获”。

03

变“空壳村”为产业村

新塘镇蒙大村、龙兰村、陈村是港南区贫困村,村集体经济缺少产业支撑,蒙大村更是几乎零收入的“空壳村”。目前,基地种鸽存栏2.2万对,已出栏乳鸽5.82万羽、种鸽8380对,收入185万元,给贫困户分红111万元,村集体经济分红37万元,3个贫困村分别获得3.2万元分红收入,其他加入的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提前达标,使以前的“空壳村”变成了产业村。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治本之策,也是难中之难。近年来,贵港市港南区多措并举、多方发力,大力发展扶贫特色产业。通过积极引导合作社实行跨行业、跨村屯“联创抱团发展”,整合人才、资金、技术、营销等方面的资源,形成优势互补、互帮互助机制,最大限度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抗风险能力,实现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近两年来,该区成功打造了20多个扶贫“联创”产业示范基地,涵盖92个行政村,带动10900户贫困户实现增收,实现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和贫困户脱贫致富“双丰收”。

编辑、责编|康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