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观察丨就是这么丝滑!难怪高亭宇说“不破纪录怎么拿冠军”

时间 • 2025-11-18 03:26:09
速滑
纪录
速度
比赛
选手

真的是太快了!北京冬奥会开幕至今,速度滑冰比赛场馆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和短道速滑比赛场馆首都体育馆,诞生了众多新的奥运会纪录甚至世界纪录,成为最受关注的赛场。北京的冰无比丝滑,也受到了参赛运动员的称赞。红星新闻特派记者通过连日来的采访,为你揭秘速度最快的冰是如何炼成的。

还在刷新……

两大冰场上已有15项奥运纪录被打破

据红星新闻记者统计,截至2月17日中午,在首都体育馆举行的短道速滑比赛,6项奥运会纪录被刷新,其中包括1项世界纪录;而在“冰丝带”国家速滑馆举行的速度滑冰比赛,更是打破了9项奥运会纪录和1项世界纪录!

在首都体育馆,荷兰名将舒尔廷堪称短道速滑赛场上最具统治力的选手,她在女子500米预赛、1000米预赛中刷新了奥运会纪录,还在女子1000米1/4决赛中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此外,她所在的荷兰队还刷新了混合团体接力和女子3000米接力两项奥运会纪录。

荷兰名将舒尔廷在首都体育馆多次刷新纪录。图据视觉中国

“冰丝带”在破纪录这件事上同样不遑多让。2月11日,“冰丝带”迎来首个世界纪录——速度滑冰男子10000米比赛,12分30秒74,来自瑞典选手范德波尔。

而在随后的2月12日,中国选手高亭宇获得速度滑冰男子500米金牌,同时打破了奥运会纪录,为中国代表团在北京冬奥会上夺得第四枚金牌。

高亭宇在国家速滑馆打破奥运会纪录夺金。图据视觉中国

赛后接受采访时,高亭宇表示:“这个场地上,冰这么好,不打破纪录怎么拿冠军啊?”高亭宇的话也陈述了一个事实,“冰丝带”的丝滑已经逼得选手们必须冲击纪录才能拿金牌了。而在2月8日获得男子1500米银牌的荷兰名将克鲁尔在赛后也表示,“冰面调整得非常不错,后面感觉越来越好。”

目前,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的所有比赛已经结束,速度滑冰的比赛将在2月19日下午结束,选手们对于场馆和冰面条件都赞不绝口。而在接下来的比赛中,可能还会有新纪录诞生。

先进+环保

采用世界领先的制冰技术

北京冬奥会的冰到底有何秘诀,能够诞生如此多的奥运纪录?

在速度滑冰领域,以往大多数世界纪录诞生于加拿大卡尔加里、美国盐湖城这两个高原城市的冰场上。高原冰场空气阻力小,有利于选手滑出更好的成绩;而在北京能够打破如此多项纪录,首先源于冰面条件好。

据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冰丝带”的冰面面积达到1.2万平方米,为了建造这块独一无二的冰面,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国家速滑馆智慧场馆建设和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项目支持下,“冰丝带”的建设者创新性地采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使“冰丝带”成为奥运会历史上首个使用该项技术的速滑馆。

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比赛场馆“冰丝带”是冬奥历史上第一个使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的速滑场馆,打造了平原上“最快的冰”。图据ICphoto

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是当前冬季运动场馆最先进、最环保、最高效的制冰技术之一。它的应用,不仅能够为冬奥会比赛提供温度高度均衡的冰面,同时还可以使国家速滑馆碳排放量接近于零。在整套系统加持下,“冰丝带”整体冰面的温差不超过0.5摄氏度,这意味着整个冰面赛道硬度一致,非常有利于运动员滑出好成绩。

在速度滑冰场地,温差越小冰面的硬度就越均匀、冰面越平整。通俗来说就是,冰面越“丝滑”,越有利于选手滑行,对不同区域的软硬度感受保持一致,速度不会受到冰面的影响,更有利于创造好成绩。“冰丝带”和首都体育馆的制冰过程经历了底板清洁、底冰浇筑、喷漆画线、分层多次浇冰、冰眼敷设等多道工序,最终呈现出完美的效果。

短道速滑运动员在首都体育馆的冰场作战。图据视觉中国

除了制冰技术外,比赛场地的维护同样重要。自场馆开放以来,在训练休息或者比赛间隙期间,工作人员会按赛程规则,进行浇水修冰。这样的程序保证了选手们能够在冰况良好的场地滑行。红星新闻记者在现场休息时间也多次看到浇冰师和浇冰车迅速平整冰面的场景。所以,连破纪录的冰面背后,除了选手们不断挑战自我极限外,也离不开这些幕后工作人员们的辛勤付出。

红星新闻特派记者李博发自北京

编辑包程立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