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常见地质灾害有哪些,如何监测、规避?应急管理部答红星新闻
8月5日,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举行汛期安全知识发布会。
汛期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哪些?这些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目前有哪些好的监测手段能够提前发现和规避这些灾害风险?会上,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科技委员会主任刘传正回应了红星新闻记者的上述提问。
▲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科技委员会主任刘传正
刘传正介绍,汛期常见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四类。其中,崩塌即常说的山崩,包括岩崩、土崩,是从高陡山体上发生的以垂直运动为主的坠落现象,威胁极大;滑坡是山体沿斜面向下滑动的现象,部分可运动较远,被学术界称为“高速远程”滑坡;泥石流是土石与水的混合体高速流动的现象,流动距离可达十几公里;地面塌陷则多因地下存在空洞,受降雨渗流影响,上方土体强度不足而坍塌,喀斯特地区因潜伏溶洞较易出现此类灾害。
刘传正表示,这四类灾害的发生,强降雨是主要诱因。同时,若该地区曾发生地震,地震破坏了山体,表面看不出来,再经过强降雨,有可能更容易发生大规模崩塌、滑坡和塌陷;此外,存在切坡、弃土、采矿等工程活动的区域,结合降雨的叠加作用,也更容易出现上述几种类型的灾害。
▲(资料图)应急测绘队员在浙江温州文成县大峃镇一滑坡隐患点安装测量设备。
刘传正介绍,为提前发现和规避地质灾害风险,目前我国采用“天、空、地、人”相结合的监测手段。
“天”指卫星遥感。公众在山区旅游或居家时,可通过手机卫星地图查看,若发现存在黄色、白色、灰白色等与周边明显不同的图斑,且周围多为绿色植被或树木,那么该区域可能正在发生变形或有落石现象。
“空”即航空遥感,目前普遍用无人机对人员难以到达的高处进行详细搜索。例如,对于距离较远的沟道泥石流,可通过无人机传回的图像,查看其上方是否被堵住,从而判断是否存在地质灾害隐患。
“地”是地面监测这一专业手段。如针对滑坡出现的裂缝,会布置裂缝计,设定滑动监测预警值,当达到一定量值时,仪器会自动报警;对于难以远程观测的泥石流,可设置次声仪,其能捕捉到人类耳朵听不到的声音,以此判断泥石流是否正在靠近。“天、空、地”三类均属于技术防范手段,即“技防”。
“人”则是指属地百姓和游客构成的“人防”力量。如在野外游览时,若发现山体有裂缝、变形迹象,且早晨观察时裂缝较小,返回时发现变大,应立即上报并组织人员避险撤离。部分群测群防员会采用简单有效的方法,如在裂缝两侧插入两根木棍,定期测量间距,若间距变大则需提高警惕。
刘传正介绍,通过上述多种监测手段,我国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今年7月2日,四川省丹巴县巴底镇有一位群测群防员发现泥石流征兆,他立即上报,并组织居民439名群众紧急撤离,实现人员零伤亡。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地质灾害是可认识、可防范的。
红星新闻首席记者张炎良北京报道
编辑张寻责编官莉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