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热解读:粮食“稳面积、增单产”难在哪?怎么办?|农经观察
今天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强代表国务院,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李强总理提到2025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提出“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主攻单产和品质提升”。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及往年的文件也反复强调“要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这背后到底有何深意?粮食“稳面积、增单产”到底难在哪?怎么办?
粮食增产关键要素
种植面积稳、单产提高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2024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从17.16亿亩扩大到17.8979亿亩,增加0.7379亿亩,粮食单产从2012年357公斤/亩提升到2024年395公斤/亩,亩增产38公斤。在2012年到2023年这10年粮食总产量增加的贡献中,面积贡献率达到32%,而单产贡献率达到了68%。
但,2024年的全国粮食播种面积比2023年增加526万亩,增长0.3%。2024年全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395公斤/亩,比2023年增加5.1公斤/亩,增长1.3%。全国粮食总产量14130亿斤,比2023年增加222亿斤,增长1.6%。
虽然整体保持向上增长的态势,但不管是播种面积还是单产增速,均已呈现放缓趋势,与结构失衡、收益持续下滑一起,正成为我国粮食安全的威胁。
稳面积难
可用的好耕地越来越少
我国耕地面积总体趋势呈不断减少之势,10年间全国16.5%的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违法占用与破坏耕地的现象仍然时有发生,耕地减少容易,增加难。
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城镇化速度加快,城区建设挤压土地资源:2004年我国城镇人口是5.43亿人,2022年达到9.21亿人,年均增长2.98%。2004年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30406平方公里,2022年达到63676平方公里,年均增长4.19%。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城市人口增长速度。
二是,农业内部非农化特别是非粮化,挤压粮食种地面积:粮食的效益基本低于经济作物效益,务农收入和务工收入之间存在差距,种粮收益低于经济作物、务工收入。
国土“三调”结果显示,全国共有8700多万亩即可恢复为耕地的农用地,还有1.66亿亩可以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为耕地的农用地,全国盐碱地共有1.15亿亩。假设都算作农用地,离满足14亿人口的耕地需求缺口仍然很大,所以稳面积面临的压力和困难还是非常大。
提单产难
越往后越难
近10年粮食单产增速总体呈先快后慢趋势。粮食单产增速从2013年1.61%下降到2023年0.75%,减少0.86百分点,越往后单产提升难度越大。在遗传育种理论和技术未取得重大突破前,单产的提高会越来越难。
另外,部分粮食主产区单产增速降低,重大新品种创制能力不足成为单产提升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大豆、玉米单产水平与美国的差距拉大,1995年我国大豆、玉米的单产水平分别为美国的69.8%和76.5%,而2022年则分别下降为54.5%和65.5%。
压力之下,怎么办?
粮安天下,粮食能否获得丰收,播种面积和单面积产量,是关键要素。形势虽然严峻,但努力就有希望。
2024年,全国的粮食种植面积中,黑龙江、河南、山东、安徽、内蒙古自治区分别排列全国的前五名,这五个省区均通过“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的“五良”融合策略,推动粮食生产规模化、机械化与科技化,成为全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柱。其中,黑龙江和河南在总产量上尤为突出,而山东和安徽则在单产提升方面表现显著。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逐步加大将基本农田建设成为高标准农田的力度。同时调动耕地使用者保护耕地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加大科技创新,破解耕地“卡脖子”技术堵点。
另外,在坚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的前提下,按照新一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基于当前资源条件和技术水平,综合考虑生态、气候、土壤、区位等因素,现阶段全国适宜开发为耕地的盐碱地主要分布在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这部分盐碱地在做好生态管控的前提下可优先开发利用。
在耕地提质和增量方面两手下功夫,今年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主攻单产和品质的任务,还是有望能很好的实现。
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钟钰
责任编辑|赵宁宁
栏目主理人|曾丽清
监审|宋锦峰
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透过纷纭现象,在繁杂信息中,精准提炼关键要点,《观三农·农经观察》以专业视角,为您深度解读“三农”热点事件背后的深层逻辑。
《农经观察》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共同发起的原创栏目,版权归其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