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眼中的“小康菜谱”——从“吃得饱”到“吃得好”|来听新闻

时间 • 2025-07-30 17:47:00
发展
产业
总书记

2020年5月28日星期四

庚子鼠年四月初六

语音2020.5.28语音2020.5.28

12:02未知来源

播放

柞水木耳炒云州黄花,德胜马铃薯配宁夏安格斯牛肉,配一碟盘州火腿,就一壶贵州“人民小酒”,饭后再吃点伊春蓝莓,饮一杯安吉白茶……

这几年,习近平总书记无论到贫困地区考察调研,还是参加党代会、全国两会审议讨论,总是特别关心特色农产品的产销情况。

可爱的网友们甚至用总书记调研过的农副产品,制作出一份“小康菜谱”。

这不,今年两会期间,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又向费东斌代表询问当地马铃薯种植与加工情况,关心复工复产和群众增收。

一份“小康菜谱”,蕴含着怎样的情怀与方略?

朴素的愿望

播种在偏远地区、养活着一方人的农作物、土特产,关系着脱贫攻坚大计,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内心深处的一个情结。

前两天,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总书记回忆起当年艰苦的知青岁月。

“我当了六七年农民,那个时候我饿着肚子问周围的老百姓,你们觉得过什么样的日子最好,具体目标是什么?”

老百姓当时给了习近平3个答案:第一个目标,不再去要饭,能吃饱肚子,哪怕吃糠咽菜都行;第二个目标,就是吃高粱米、玉米面等纯粮食;第三个目标,当时是高不可攀——“想吃细粮就吃细粮,还能经常吃肉”。

从那时起,让贫困地区的乡亲们“一年四季能吃上玉米面”“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便成为青年习近平矢志奋斗的质朴心愿。

5月2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

不变的情怀

这份朴素的情结不断生根发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赴地方考察时,身影总会出现在大棚里、田梗上、秧苗间、牛舍旁,细察深问百姓“脱贫草”“致富宝”的生产、收入情况。

2019年4月15日,习近平在重庆华溪村考察特色经济作物带动村民脱贫的情况。新华社记者鞠鹏摄

连续几年,在党和国家议政殿堂里,习近平总书记向远道而来的基层代表问情况、碰对策。

内蒙古马铃薯、新疆苹果、青海拉面、赣南茶油……不时飘散的阵阵清香,充盈着对美好生活的信心与期盼。

有一个场景令人难忘——

“你的叫什么酒?”

“岩博酒。”

“白酒?多少度?价格怎么样?”

“对,白酒。我们的价格就是老百姓喝的,定位是‘人民小酒’。”

“我是问价格多少?”

“我们只卖99元。”

“99元也不便宜了。不在于贵,太贵的酒反而不一定卖得好。”

“谢谢总书记指导,我们一定按您的指示去做。”

“这是市场问题,要按市场来。不能我一说你就按30卖了。”

这是党的十九大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同六盘水市岩博村党委书记余留芬,在贵州代表团审议现场的一段对话。总书记对贫困地区发展脱贫产业的关心关注溢于言表。

多看一看,多问一问,茁壮成长的农作物、土特产,一点一点进入总书记心中的“小康菜谱”。样式种类多了,老百姓能吃饱了,脱贫致富也有谱了。

从“吃得饱”到“吃得好”

当年在梁家河,习近平的愿望是让乡亲们吃饱。如今,总书记牵挂的是老百姓能不能吃好。

农作物、土特产是发展兴旺的根基,它们收成好、销路畅、卖点新,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也才能从“吃得饱”迈向“吃得好”。

如何培育发展这些小小的增长极,习近平总书记精心谋划。

“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总书记开出“因地制宜选择好发展产业”的良方。

一个地方的发展,关键在于找准路子、突出特色。欠发达地区抓发展,更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好特色文章,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

充分的“市场化”思路,本身就是一张致富牌。

为黑龙江伊春蓝莓产业把脉时,总书记说,“要高度重视研究市场规律……防止在产业发展如火如荼的时候市场趋于饱和,影响可持续发展”;调研陕西志丹县生产糜子酒时,习近平叮嘱要注重打开市场;针对河北马铃薯的发展,总书记要求把它市场化、规模化发展起来……

智能联栋木耳大棚、马铃薯原种智能温室、蔬菜智能温控展示大棚……这些年,总书记察看了不少智能化农业基地,前不久还亲自为柞水木耳直播“带货”。

这一切就是希望产业扶贫沿着“新兴业态”“现代高效农业”的路子,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在商洛市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培训中心,了解该村发展木耳产业情况。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

越拉越长的“小康菜谱”,饱含总书记对产业扶贫所倾注的心血;一件又一件发往全国各地的农特产品,记录下乡亲们用辛勤挥别贫困的历程,谱写着产业扶贫的中国经验。

用一个支点撬动贫困的大山

每一幅宏伟蓝图,都要工笔描绘的细节;每一个灿烂梦想,都要照进现实的落点。

用产业扶贫的杠杆,撬动贫困的大山,是习近平总书记长期深入思考和躬行实践后得出的“制胜之道”。

在习近平的“扶贫观”里,务实、为民是核心。他说,扎扎实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困难最忧虑最急迫的实际问题。

一杯清茶、一个苹果、一棵蔬菜、一壶小酒……都落到了吃穿不愁的生活实际、点到了收入稳定的生活细处。

透过“小康菜谱”,“作于细”而“成其大”的治国方略跃然眼前,而这背后的殷殷关切里,皆是情系人民的赤子之心。

“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红红火火的“小康菜谱”,是这一历史伟业的生动见证!

来源:新华网

两会日程

两会议程

要闻速览

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胜利闭幕!

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27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会,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讲话。闭幕会上:大会选举李斌为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秘书长;通过了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关于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通过了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提案委员会关于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提案审查情况的报告;通过了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政治决议。

全国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举行汪洋主持

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27日上午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主持会议。会议通过了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补选秘书长选举办法、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补选秘书长候选人名单、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关于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提案委员会关于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提案审查情况的报告(草案)、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政治决议(草案)。会议决定将上述文件草案提交5月27日下午举行的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闭幕会审议。

人社部、国务院扶贫办部署实施“数字平台经济促就业助脱贫行动”

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主办的“数字平台经济促就业助脱贫行动”近日正式启动实施,行动将从5月下旬持续到9月底。本次行动以“平台经济促就业脱贫增收奔小康”为主题,旨在依托数字平台经济企业,努力减轻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集中提供一批灵活就业、居家就业、自主创业、务农增收机会,服务对象包括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和农民工,重点为52个未摘帽县和易地扶贫搬迁万人安置区贫困劳动力和农民工。

三农发布

两部门:确定259个镇(乡)开展农业产业强镇建设

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公布2020年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的通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和经济繁荣发展,2020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继续开展农业产业强镇建设。经县级人民政府申请、省级农业农村和财政部门推荐、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审核,确定259个镇(乡)开展农业产业强镇建设。

江安六万余尾长江鲟鱼苗放流长江

5月25日上午,由农业农村部、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江安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长江鲟增殖放流活动在江安备战码头举行,为确保放流活动公开、公正,活动还邀请了公正处对放流鱼种的品种、规格、数量、质量及放流活动进行了全程监督。据了解,此次活动的放流的长江鲟为宜宾珍稀水生动物研究所提供,规格为5cm以上,数量6万余尾。

聚焦三农

陕西省强化措施确保完成教育脱贫攻坚任务

为高质量完成2020年全省教育脱贫攻坚任务,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近日结合“三排查三清零”百日冲刺行动,聚焦7个重点,强化7项举措,确保今年5月底前各项任务清零,6月底前“交总账”,接受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大考”。

湖北省316万人受益产业扶贫

从5月25日召开的全省产业扶贫视频会上获悉,湖北省37个贫困县已形成54个扶贫主导产业,316万人直接从产业发展中受益,实现了由“扶生存”到“扶发展”的根本转变。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厅长肖伏清介绍,湖北省充分利用产业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的优势,特色产业迅猛发展,已创建28个省级以上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三品一标”品牌数达1021个,打造了武当道茶、恩施玉露、随州香菇、蕲春蕲艾等名优特“金字”招牌。

安徽4300万亩小麦开始收获超半数为优质专用小麦

从安徽省农业农村厅获悉,今年安徽省计划收获小麦4300万亩,其中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占小麦播种面积的53.4%,目前已开始收获。为确保小麦“丰收到手”,今年安徽省计划投入各类农机具330万台套,其中联合收割机20万台,机收率稳定在98.5%以上,力争用10天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全省小麦抢收任务。安徽省农业农村厅最新统计显示,截至5月25日17时,全省已收获小麦316.1万亩,占应收面积的7.4%。

福州出台8条措施促进粮食生产

福州市出台《关于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八条措施》,对种植双季稻的种植户,当年度给予一次性补助400元/亩;种植面积达100亩的,当年度再给予一次性奖励2万元,种植面积每增加100亩追加奖励1万元,单个种植户当年度奖励总额最高不超过20万元,该措施自5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2年12月31日。

甘肃农业农村发展形势稳中向好

甘肃省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牢牢守住“三农”基本盘,强化工作举措,狠抓任务落实,全省农业农村各项重点工作稳步推进,农业农村发展形势稳中向好。一季度一产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保持较快增长。

民生资讯

陕西(除西安市外)全面取消城镇落户限制

经陕西省政府同意,陕西省发展改革委印发《2020年推动关中平原城市群和新型城镇化发展重点工作任务》,从4个方面提出了16条年度重点任务。任务提出,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全省(除西安市外)全面取消城镇落户限制,凡在常住地工作即可办理落户,积极探索城市群内户口通迁;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未落户常住人口;完善“人地钱”挂钩配套政策,完善财政性建设资金对吸纳落户较多城市的基础设施投资补助机制,引导建设用地资源向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城镇带倾斜。

山东省开列不予处罚和减轻处罚事项清单

忘了将营业执照放在醒目位置?偶尔当一次滴滴司机被查了?别担心,只要及时改正可以免罚或轻罚。从近日召开的山东省政府常务会议上获悉,为打造良好营商环境,建立包容审慎的监管氛围,山东省组织编制了“不罚清单”“轻罚清单”,6月1日起对于符合法定条件的违法行为不予处罚或者减轻处罚。据了解,“不罚清单”涉及市场监管、公安、发展改革、自然资源等25个行政执法领域,共计267项违法行为事项。

河南:2020年民办义务教育全部免试入学

5月25日,河南省教育厅日前就今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发布通知,明确严格落实免试入学规定,全面落实公办、民办学校同步招生等政策。根据通知,今年所有公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都要严格遵守义务教育免试入学规定,不得采取考试、评测或者委托校外培训机构采取考试、测试等形式选拔学生,不得将各种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入学的条件和依据;对新入学的义务教育学生,要按照随机派位方式均衡编班,均衡配备师资,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全面取消特长生招生。

社会百态

老师教室里过生日,学生拿出手机开心拍照,下一秒欲哭无泪

5月23日,辽宁一校长钓鱼执法没收学生手机的视频走红。视频中校长让主任拿着生日蛋糕去教室给老师庆祝生日,并称拍完照片就分蛋糕,学生们兴奋拿出手机拍照,结果温馨的画面秒变,校长指着拍照的三名同学,让他们交出手机,随后拿着蛋糕去下一个教室。

致青春!百名毕业生打着手电合唱那些年

5月25日,广西贺州学院女生宿舍楼开起“演唱会”,毕业生打着手电筒,雨中合唱《那些年》等歌曲。学生说,当时听到外面有人在唱歌,出来后发现整栋楼有几百人在合唱,“快要毕业了,以这种方式怀念吧。

68岁老人27年收养600余只流浪猫每只都有名字

“爬上屋顶的是妮妮,打盹的是黄黄,脚底白色的小黑猫叫花花……”在山东济南,今年68岁的张平和丈夫热心收养流浪猫,自1993年开始,27年来收养过600多只流浪猫。他们将猫当作自己的孩子,每只都取了名字。冬天怕猫冷,手工缝制了千余张被褥给它们取暖,夏天怕猫热,专门购置了电风扇为它们解暑。目前,张平家中还有60余只猫。她说,看到流浪猫在外受苦十分不忍心,想给它们一个家。

天气

5月28日08时至29日08时,湖南西南部、贵州南部、云南中南部、广西西北部、广东西南部、台湾岛等地的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雨,其中,台湾岛中北部局地有暴雨(50毫米)。新疆北部、西藏北部、内蒙古、辽宁、陕西中北部及黄淮中东部、江汉等地的部分地区有4~6级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