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周杰伦新作上线,如何珍视大众的“评分权”?
一方面,希望豆瓣在打分、开分机制上加强审核和优化;另一方面,用户也要审慎运用自己的“评分权”,不能恶意打分,更不能仅凭对于明星本人的主观好恶而两极化。
今日中午12点,周杰伦新专辑《最伟大的作品》首支MV上线,迅速引发传播热潮。
从MV来看,周杰伦回归了《夜的第七章》式复古文艺风格,瞬移到1920年代,和当时的艺术大师莫奈(法国印象派画家)、徐志摩(中国诗人)、常玉(中国画家)、达利(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利特(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等人来了场“超时空会面”,并借莫奈描述自己,“世代的狂,音乐的王,万物臣服在我乐章”“我的音符全是未来艺术”。
周杰伦似乎有借这首歌将自己与这些艺术大师并肩的意味,专辑名《最伟大的作品》也不难看出他的自信、骄傲,甚至张扬。时隔六年再度回归,无论是之前的预热、宣传,还是发布日期的不断延后,都赚足了眼球,也吊足了人们的胃口。
不过,专辑未上线豆瓣先开分事件多少给新专辑蒙上了一层“阴影”。在首支歌曲放出资源前,有网友发现豆瓣已开启了评分,且不乏“江郎才尽”这样的低分评价,整张专辑评分显示为5.3分。随后,豆瓣为此致歉称系“后台bug”所致,并删除、关闭了该专辑的评分。
客观说来,豆瓣评分已成为一种口碑参考标准,前期的“开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作品的宣传和走势。评价一部作品好坏,个人主观因素虽然占很大比重,但评价的前提至少是真实的观看或体验。此次“未播先评”,再次引发人们对豆瓣评分机制的热议。
这类事件其实已非第一次发生。此前《风起洛阳》因故延期上线,但其豆瓣页面却上演了一场尴尬大战:明明正片未见踪影,针对首播的一星差评和五星好评却“准时上线”。最后,豆瓣删除2万多条评论并致歉。
毫无疑问,“未播先评”严重影响了评价的客观性,也可能误导其他用户,扰乱文娱市场的公正性,更可能因“低分”“高分”之争引发不同群体之间的骂战,放大对立情绪。可既然已有教训在前,豆瓣为何仍旧出现“未播先评”现象?周杰伦新专辑作为关注度极高的作品,为何仍旧如此疏忽放任?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说到底,打一星或五星都是用户的权利,周杰伦有如此庞大的粉丝群体,有人不喜欢也是正常。事实上,在周杰伦走红的前期,还因吐字不清等问题被人所诟病。而本张专辑的一再跳票延期,专辑名和宣传透露出的狂傲,也可能招致一些人的不满,但这种不满绝不应该被代入到对未发布作品的评价中。
一方面,希望豆瓣在打分、开分机制上加强审核和优化,一再的“未播先评”事件,消耗的也是豆瓣原本辛苦建立起的市场公信力;另一方面,用户也要审慎运用自己的“评分权”,不能恶意打分,更不能仅凭对于明星本人的主观好恶而两极化。
就周杰伦新发布的这支MV而言,要想准确理解歌词和歌曲表达的含义,其实是要下一番功夫的。MV中出现的一些艺术家,笔者也是查了资料才有所了解。而歌词中出现的两位中国艺术家常玉和徐志摩,如“巴黎的鳞爪,感伤的文法,要用音乐翻阅”,也可以说是借歌曲了解二者作品的一次契机。我想,只有做足了这些功课,我才能给出一个相对客观的评分。由此而言,珍视大众的“评分权”,不光是针对评分平台,也是针对大众自己。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郁风
编辑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