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进校园引争议!馒头、速冻水饺也算预制菜吗?
新学期伊始,有多所学校老师在班级群发布通知,从新学期开始,学校食堂不再配菜,所有伙食都是由外面公司配送的预制菜,要求家长们提前付费,自行决定是否让孩子中午在学校用餐。相关通知发出后,引发众多家长的质疑和不满,甚至有家长辞职送饭!
那么,家长们为何如此抵触预制菜?馒头、速冻水饺、加热食品都算预制菜吗?预制菜的行业标准是否健全?对此,农视网记者展开了调查。
记者、编辑|康轩山
多地家长发声抵制预制菜进校园
近日,江西省赣州市蓉江新区多名中小学生家长抱怨,当地给学生统一配送的午餐存在速度慢、质量差、口感不佳等问题。其中一位家长还晒出午餐,称孩子反馈餐食中的肉非常咸,菜叶发黄,腐竹很酸。有几位家长反映,孩子吃完学校餐食后出现了腹泻等情况。
(图片来源丨抖音截图)
事实上,除了赣州,已有不少地方的学校决定引入或已经引入了预制菜。
据农视网记者了解,在8月28日湖北省江陵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发布的《江陵县教育局江陵县学校食堂预制菜配送服务(二次招标)公开招标公告》中显示,该县计划花费3000万元采购预制菜配送服务。
(图片来源丨中国政府采购网)
除了幼儿园、中小学,一些大学食堂也采用了预制菜。近日,有网友表示,武汉大学某食堂一档口直接使用预制菜料理包为学生提供餐食。食堂工作人员甚至不需要用锅加热餐食,直接用开水将料理包烫热后就装盘端给学生。
(图片来源丨抖音截图)
什么是预制菜?
对于网友的负面情绪,不少人也表示不应将预制菜“一棍子打死”,并非所有的预制菜都是塑料包加热的。将菜切洗好,配上酱料包,买回去自己炒制的也是预制菜。也有专家将馒头称作是预制菜。那么,究竟什么才算预制菜?
对此,农视网记者从中国烹饪协会了解到,预制菜有四个概念:即食、即配、即烹、即热。
即食产品,就是开袋立刻可以食用的食品,泡椒凤爪就是非常典型的即食产品。
即热食品,就是已经在工厂里面把炖、卤、炒等都做完了,回去以后用微波炉一打或者隔水一热就可以使用。比如,梅菜扣肉饭、意面、汉堡、方便面、速冻水饺、速冻馒头、自热火锅等。
即烹食品,就是冷冻、冷藏或常温保存的半成品食材,这类预制深加工食品可直接入锅进行简单的调理及烹饪。如经过浅油炸的小吃、腌制的煎烤肉食、半成品方便菜及需入锅烹饪的料理包等都属于即烹食品的范畴。
即配食品,就是指经过洗净、分切等仅进行了初步加工的原料食材。这类食材需自行配菜、调味、烹饪,如净菜生鲜肉、净菜水产海鲜等都属于即配食品。
而网友所担忧的主要是即热型预制菜,并对其食品安全和营养的问题产生质疑。
(图片来源丨微博截图)
食品安全之忧
记者对多个品牌的即热型预制菜进行了调查,发现大多数的保质期可达到1年左右。自家的“隔夜菜”都不能吃,为什么预制菜隔年都没事?
(图片来源丨某电商产品截图)
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技师、安徽省健康巡讲专家侯韦莲。他表示,目前食品行业具有比较成熟的保鲜技术和防腐技术,有些食品在制熟后即可进行杀菌,然后密封包装,低温冷链运输、储存,可以实现较长的保质期。但一定要选择正规途径或大型商超,选择大品牌正规生产厂家的食品。
侯韦莲介绍,在一些预制菜配料表中,经常能看到各种抗氧化剂、护色剂等食品添加剂,很多人会质疑其安全性。其实,国家对于食品添加剂是有严格标准的,上市食品要严格按照安全剂量应用。
在预制菜的营养方面,侯韦莲表示,极速低温冷冻新鲜蔬菜,同样可以保存绝大部分营养素,比如冷冻豌豆、扁豆、胡萝卜、玉米粒等。荤菜只要是新鲜的、品质好的话,通常在加工过程中流失的蛋白质并不多。
对于预制菜进校园,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未成年学生的饮食安全直接关系到身体发育和健康,因此,在引入预制菜之前需要进行科学论证和评估,检测是否符合学生营养要求。如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草率地引入校园必然会遭到学生家长的反对。
预制菜进校园,学生家长的担忧必须重视
人们关注预制菜进校园,实际上表达的是对校园食品安全、学生健康成长、家长知情权的深度关切。人们可以选择为了方便快捷偶尔吃吃预制菜,但恐怕不会有谁愿意“天天吃”,更难以接受让孩子“顿顿吃”。预制菜悄然进校园更让家长们愤愤不平的是,这样侵犯到了家长和学生们的知情权。同时,预制菜如果悄悄代替学校其他供餐方式,也变相剥夺了学生和家长的选择权。
2019年4月,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和国家卫健委联合发布实施的《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明确要求,学校在食品采购、食堂管理、供餐单位选择等涉及学校集中用餐的重大事项上,应当听取家长委员会或者学生代表大会意见,保障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而在2020年8月,前述三机关发布的《关于加强学校食堂卫生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更是要求学生餐应搭配多种新鲜蔬菜,学生餐从烧熟至食用间隔时间不得超过两小时。显然,预制菜也难以达到相关要求。
预制菜这回走错了“赛道”。孩子们的餐桌无小事,健康、营养、安全必须严加监管,全方位保障,这是各地要算的“良心账”,更关乎我们全社会的未来。在条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预制菜是否进校园本不应该成为学校出给家长的“判断题”。对于各地教育部门而言,怎样让校园餐更加营养、健康、美味才是必答题。孩子们吃什么、怎么吃,学校应当深入调研、充分听取各方意见、严格审核评估,各级监管部门则要对采购、制作、服务等各环节严加监管,明厨亮灶,让孩子们健康、家长们放心。
预制菜产业
在为消费者提供方便的同时
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为农户建立了
生产经营的新理念
增加了对农产品的需求量
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但是
最终决定预制菜命运的
还是消费者的“舌尖”
部分资料来源丨《三农三人谈》、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光明网、央广网评
责编丨常瑞民
主编丨蒋琳
监审丨钟倩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遇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转载请注明来源“农视网”